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协商合作
ITER计划的成功实施,将直接影响人类能否大规模利用聚变能,从而可能改变能源问题的解决路径,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。在当今世界,能源、环境和资源问题备受关注,各国政府展现出协商与合作的精神,克服分歧,达成了共识,共同投入到世界上第一座聚变实验堆的建设中。
全球规模最大、影响深远的科研合作项目—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计划,起源于2006年,当时欧盟、美国、中国、俄罗斯、韩国、日本、印度等主要核国家和亚洲国家纷纷签署合作协议。该计划预计耗资约500亿美元(以1998年币值计),建设周期长达十年。
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、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,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。在全世界都对人类能源、环境、资源前景等问题予以高度关注的今天,各国坚持协商、合作的精神,搁置诸多的矛盾和利害冲突,最终达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,并开始合力建设世界上第一座聚变实验堆。
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计划,起始于1985年的倡议,旨在研发国际上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。1988年开始研究设计,耗资十五亿美元,历时十三年,最终在2001年完成了工程设计。
相约冲刺中高速磁悬浮技术中国中车与同济大学启动战略合作
年5月6日,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,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试运营。该线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。2018年6月,我国首列商用磁浮0版列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。
常导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可达400-500公里/小时,超导磁悬浮可达500-600公里/小时。对于乘客来说,提高了速度,节省了旅行时间,使乘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其他事情。磁悬浮列车虽然造价很高,但是从能耗,和缩短旅行时间的角度出发,去启动磁悬浮列车还是有必要的。
年至1991年期间,中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,提出分期分段兴建客运专线、实现客货分流的建设理念,以广深铁路为准高速化改造试点线路,并优先选择在京沪线京津段和沪宁段设计高速铁路 。 中国专家还提出“高中混跑”“货中有客”观点,建设可供临时快运货物列车行驶的高速铁路,既有线仍保留客运。
日、德、法等国技术。高速铁路是信息技术、自动控制技术和新材料、新工艺等多种技术门类、多种专业综合的高新技术集成,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日本发端后,迅速在德、法等欧洲国家蔓延,技术日臻成熟。2004年,中国中车陆续开始引进日、德、法等国技术,联合生产时速200公里动车组。
中低速磁浮具有噪声低、投资省、适应强、占地少等“比较优势”,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绿色、环境友好的交通方案,各地正在加大推广应用。如今,中国中车已宣布启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的研发。业内预计,代表中国高端智造重要方向的磁浮技术有望迎来产业腾飞。